北京:“公園+”讓城市更city
打卡巨型彩色氣球,參與一場露天電影首映禮,逛逛“藏”在綠地之下的潮流買手店……如今,北京一批城市公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化”,為市民解鎖幸福生活的更多可能。
公園成為新頂流,是市民需求與城市發展雙向奔赴的必然結果。經過多年建設,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公園星羅棋布。與此同時,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對城市生活“松弛感、自然感”的向往以及“微度假”的需求日益強烈。對于家門口的公園,人們不再滿足于簡單的“逛”,而是渴望更豐富、更多元、更具體驗感的活動內容與消費場景。城市管理者敏銳捕捉到這一趨勢,并從政策層面給予積極引導。從國家出臺《城市公園管理辦法》鼓勵公園開展配套服務經營,到各地因地制宜推出精細化指導政策,都驅動著公園管理運營理念革新。
思路一變天地寬,今天的“公園+”的模式正衍生出生動實踐。首先“加”的是內容與體驗的深度融合,公園不再只是靜態的風景,而是成為動態的城市文化舞臺。公園里的各類快閃活動、影視動漫嘉年華乃至捕蟲觀星之旅……各類高品質的文體娛活動被植入綠色空間,讓公園的功能向社交與情感延伸。
公園“迎新”,必然會“去舊”,當下許多公園的加法巧思也體現在對存量空間的智慧活化上。公園里一些曾經閑置的老舊物業,通過“騰籠換鳥”,搖身一變成為別具一格的茶樓、書吧乃至潮流商業綜合體,這不僅提升了公園的服務水平,更讓歷史沉淀與現代生活方式在空間中和諧共鳴,并有效擴大了消費需求、帶動了消費升級。
“公園+”的探索是一項考驗精細化治理能力的系統工程,核心要義是如何平衡好經營業態與生態環境、公共屬性的關系。對此,北京的做法提供了重要啟示:一是守住生態底線,二是堅守公共屬性。比如,公園在引入商業業態時,要重點考量其對公園環境與公共秩序的影響,保證公園綠化率和生態性;比如,公園所有經營業態都應圍繞大多數市民的需求,以服務提升為導向植入綠色消費。總之,“公園+”不是簡單地將商業要素一“加”了之,而是以市民福祉為導向進行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通過實現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的共贏,推動城市長遠的可持續發展。
公園做加法,加出無限可能。樂見越來越多的公園從單一的城市“綠肺”拓展為復合的城市“心臟”,為市民提供更多元的生活體驗,為城市增添更豐沛的文化活力。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9月1日起,上海這些公園試點寵物入園
市民又多了一些可以遛狗的公園,可以搭帳篷的草坪。9月1日,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制定的《關于加強本市公園綠地開放管理的指導意見》開始施行,記者采訪部分區綠化管理部門獲悉【詳細】
銀川海綿公園解鎖生態新場景
海綿公園不僅是城市滯蓄凈化雨水的核心樞紐,更是市民共享的“城市綠肺”與“幸福樂園”。它們串聯起城市綠地、水系與生態脈絡,讓“推窗見綠、出門見園、移步換景”的愿景照進現實。如今,“綠意浸潤街巷、城與流水共生”的生態畫卷,正在塞上湖城徐徐展開【詳細】
溫州園博會廣州園開工 嶺南特色濃縮進扇形畫卷
隨著大型挖掘機進場,第十五屆中國(溫州)國際園林博覽會廣州園正式開工建設,預計于今年12月底前竣工。屆時,古廣州山水格局和嶺南市井生活場景,將濃縮進扇形畫卷,為觀者帶來“廣式生活美學”的沉浸式體驗【詳細】
旅游列車,“跑”出文旅消費新圖景
當前,我國旅游列車市場總體仍處于發展階段。隨著老年群體的擴大和文旅消費需求的釋放,旅游列車發展潛力巨大,將為沿線各地文旅發展帶來新機遇,開拓新空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