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新城鎮要有足夠的反磁力
幸福指數、GDP和可持續性共同構成了“城市發展鐵三角”。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在12日舉行的2017未來城市峰會上表示。
仇保興解釋稱,鐵三角的頂端是幸福指數,聯合國用人文發展指數來表述,可以用預期壽命和工作年限來表達;其次是GDP,可以用一個活力指數來表達,也就是這個城市能不能吸引到人。如果城市不斷增長,就能產生就業崗位,不斷吸引年輕人加入。
他以杭州、南京為例,南京在校大學生、211大學數遠超杭州,但是杭州和南京每年新增加的大學生就業崗位,吸引到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竟然相差5倍。杭州可以吸收15萬人,南京可以吸收3萬人。哪個城市是有活力的,可以非常明顯看出來。
對于生態發展,仇保興表示,不可能用結果導向,必須用指標來體現。山水交融、產業集群、人文意境、綠色內涵以及街區活力都是必須要綜合考慮的。只有綜合考慮,生態宜居的城市才可持續。
他提到,成功的小城市和新城鎮必須產生足夠的反磁力。“新城鎮不在于大,而在于富有特色,與主城互補,展示稀缺性。新城鎮需要在環境更美、公共服務更優、生活更適宜等方面下功夫。”
反磁力吸引,指現代大城市因條件優勢而產生人口向心力時,周邊城市或城鎮為分散大城市人口,克服這種力的吸引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仇保興認為,德國弗萊堡就是一個生態城市建設的典范。這個城市在法規體系、領導人意識、交流學習機制和市民參與等方面表現卓越,超越了傳統模式,讓居住者的幸福感可持續,最后延長了居住者可預期壽命以及可工作年齡。
在清華大學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看來,生態追求的是一種自然生態與人生生態的共生關系;宜居,是對人需求的認識,是對人最本性訴求的回應;生命力也就是城市活力,來自于城市新移民。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沈遲也認為,城市職能包括基本職能和非基本職能,建設生態宜居城市不能只保證城市基本職能而忽視非基本職能,不能忽視本地居民生活服務需求。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表示,長期以來大家存在著對生態宜居的誤解,把生態宜居簡單理解為低人口密度,理解為“大廣場+主干道+大院式房地產”,這種過分追求視覺效果的城市潔癖,導致城市的包容性變差。
他認為,外來人口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通過市場方式補足了城市的服務業短板。
對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李鐵提出了三點建議:首先要增加包容,要歡迎與新經濟模式相關的市場化主體和外來人口參與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其次,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能以精英思維排斥城市需要的人口和產業;最后,要適應城市的物質生態和社會生態,體現出真正的生態宜居城市理念。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公園正悄然打開城市新生活方式
當城市的天際線不斷被摩天大樓重塑,當生活的節奏被數字與效率所驅動,我們是否曾停下腳步,思考何為理想的城市生活?公園,這一片片鑲嵌于城市中的綠色瑰寶,正悄然成為解鎖城市新生活方式的關鍵【詳細】
2025世界設計之都大會9月下旬在上海舉行
由上海市政府主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主辦的2025世界設計之都大會(WDCC2025)定于9月25日至28日在滬舉行。除了主會場設在黃浦區之外,大會還在全市各區及海外多地舉辦聯動活動【詳細】
拓展公園消費新場景 深圳老公園有了新玩法
這樣的場景不在商場,不在景區,而是在深圳國際園林花卉博覽園(以下簡稱“園博園”)。近日,深圳公園商業探索再邁出重要一步,開園21年的老公園——園博園煥新,迎來“五店齊開”,與園內的一座座園林庭院相得益彰。這批新業態在帶來游園新玩法的同時,拓展出公園消費新場景【詳細】
北京:“公園+”讓城市更city
打卡巨型彩色氣球,參與露天電影首映禮,逛逛潮流市集與買手店……如今,北京一批城市公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化”,時尚度和文化感拉滿。公園成為新頂流,是市民需求與城市發展雙向奔赴的結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