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良:提供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中國方案
目前,我國擁有世界自然遺產13項、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4項,數量均居世界第一。長期以來,我國探索建立了自然遺產依托自然保護地管理的機制,利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的法律法規,實現對世界自然遺產、自然文化雙重遺產的科學保護和有效監管,不僅保護了總面積達6.8萬平方公里的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遺跡,而且保存了200多個文物保護單位、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眾多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與傳統村落,更為遺產地每年帶來超過140億元的旅游直接收入,創造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我國在自然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過程中的積極探索,為全世界提供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李春良
自然遺產保護工作任重道遠,責任重大。林業和草原部門將繼續秉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認真履行管理職責。
一是統籌規劃,協調推進自然遺產申報。把我國最典型、最優秀、最具保護價值的自然遺產資源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使其價值為全世界所認可。
二是加強監管,提升自然遺產的規范化管理水平。全面梳理國內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自然遺產保護制度,落實地方政府和遺產地管理機構的監管責任,建立破壞遺產資源問責機制,打造過硬的遺產保護管理隊伍。
三是加強協調,妥善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然遺產的生態旅游功能,探索綠色發展模式,建立多方合作共贏機制,使遺產地和周邊社區群眾更加篤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由遺產保護的受益者,變成堅定的擁護者和保護者。
四是深化合作,推動自然遺產走向世界。我們將堅守國際承諾,加強與國際各方的交流合作,提升我國遺產保護管理水平;同時積極宣傳我國自然遺產保護成就、經驗和模式,為全球遺產保護管理提供中國方案。
五是加強宣傳,提高全社會保護遺產的自覺性。充分發揮自然遺產地的科普教育功能,廣泛開展遺產保護宣傳,普及遺產保護知識,闡釋遺產珍貴價值,提高遺產保護意識,弘揚生態文明理念。
(作者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
編輯:崔京榮
相關閱讀
公園正悄然打開城市新生活方式
當城市的天際線不斷被摩天大樓重塑,當生活的節奏被數字與效率所驅動,我們是否曾停下腳步,思考何為理想的城市生活?公園,這一片片鑲嵌于城市中的綠色瑰寶,正悄然成為解鎖城市新生活方式的關鍵【詳細】
2025世界設計之都大會9月下旬在上海舉行
由上海市政府主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主辦的2025世界設計之都大會(WDCC2025)定于9月25日至28日在滬舉行。除了主會場設在黃浦區之外,大會還在全市各區及海外多地舉辦聯動活動【詳細】
拓展公園消費新場景 深圳老公園有了新玩法
這樣的場景不在商場,不在景區,而是在深圳國際園林花卉博覽園(以下簡稱“園博園”)。近日,深圳公園商業探索再邁出重要一步,開園21年的老公園——園博園煥新,迎來“五店齊開”,與園內的一座座園林庭院相得益彰。這批新業態在帶來游園新玩法的同時,拓展出公園消費新場景【詳細】
北京:“公園+”讓城市更city
打卡巨型彩色氣球,參與露天電影首映禮,逛逛潮流市集與買手店……如今,北京一批城市公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化”,時尚度和文化感拉滿。公園成為新頂流,是市民需求與城市發展雙向奔赴的結果【詳細】